主办单位:中共海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苏ICP备05086090号 苏公网安备 32068402000000号 地址:海门市北京中路600号 邮编:226100 电话:0513-82212994 |
走进张謇,感受近代民族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| ||||
| ||||
| ||||
张謇(1853~1926),字季直,号啬庵,江苏省海门常乐镇人,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高中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,历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、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,因不满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毅然弃官怀乡,走上“实业救国”的曲折道路。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、教育家、慈善家、社会活动家,伟大的爱国主义者,2020年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“爱国企业家典范”“中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”。 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民族家国情怀 张謇认为,要挽救中华民族,唯一的出路就是创办实业。他以强毅之力行其志,联合上海、南通一带的富商,在南通成功创办了大生纱厂,且实现了持续性盈利。此后他又陆续创办了农业、电力、交通、盐业、渔业等方面的企业30多家,大都取得了成功,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的贡献。 张謇虽然经商,但具备非常强的国家主权、利权观念和原则。他兴办实业是为了保卫中国之“利权”。他将经商视同齐家、治国之大事,强调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外来侵略;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、群体意识和家国观念,反对唯利是图、见利忘义与金融投机。在张謇身上,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 “尺寸行之”的务实精神 务实是张謇精神的重要内涵,张謇在南通的各项事业,有着严谨缜密的设想和规划,是着眼于“一盘棋”的全局考虑,特别是在“教育兴国”的实践中,张謇务实精神更是得到充分体现。 张謇切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,力主从基础教育、平民教育、职业与技能教育开始,学校范畴涵盖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职业学校、师范学校、职业学校和大学种种。他认为教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,只有国民整体素质提升了,能够适应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,中华民族才不会亡国灭种。 张謇以小学为先,以师范为本,一生创办了四百多所各种门类的学校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体系。他和黄炎培一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,还创办了聋哑学校,甚至办学改造妓女和囚犯,以实际行动做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“有教无类”。同时,今天的复旦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同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暨南大学、河海大学、扬州大学等等,其前身皆由张謇创办、发起或支持。 “不与草木同腐”的社会参与精神 张謇是近代企业家中最早涉足慈善与公益事业并有所成者,他把慈善与实业、教育一起归为地方自治的三大维度,同时深知慈善公益需要全民的参与。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发展慈善公益公益事业困难重重。因此,他身先士卒,勇于探索,希望借自己的成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,从而改良社会风气。 在张謇的主持下,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养老院、育婴堂、残废院、盲哑学校、贫民工厂、济良所、栖流所、游民习艺所、恶童感化院、改良监狱、医院等。南通成为当时中国1700多个县中,率先初步建立幼有所抚、老有所养、贫有所济、病有所医、残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地方。1915年,张謇苦心经营20年的南通,被中央政府公布为“全国模范县”。 张謇的一生经营慈善公益事业数量之多、涵盖之广,领风气之先、造福一方,所作所为在如今依然受人敬仰。 “天之生人也,与草木无异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,与草木同生,即不与草木同腐。”这是张謇的名言,也是他奋斗追求一生的真实写照。 |